国际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权新闻»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

儿童人权之父的二战纪事——《柯札克犹太隔离区日记》

时间:2020-08-25 来源: 作者:

 

二战期间,感人的人与事很多,《柯札克犹太隔离区日记》的作者雅努什·柯札克便是其一。二战爆发,柯札克为了与孤儿院200个孩子一起迁入犹太隔离区,婉拒了外界的救援,誓死要与孩子们共生死……

今年是二战结束75周年,二战期间,感人的人与事很多,《柯札克犹太隔离区日记:儿童人权之父最后的回忆录与随笔》的作者雅努什·柯札克其人其事即是其中之一。

为儿童人权与教育付心力

先说说雅努什·柯札克(Janusz Korczak,1878 -1942)是怎样的一个人?简单的说,这位波兰犹太裔是小儿科医生、作家、教育家、社会运动者,也是犹太孤儿院院长,一生为儿童人权与教育付出心力,留下多部关于教育的书籍,被誉为“波兰儿童人权之父”。1989年联合国制定的《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简称CRC),受到柯札克教育理念深远的影响,1979年柯札克百年诞辰时,联合国宣布当年为“国际儿童年”。

二战爆发,纳粹占领波兰,还划出犹太隔离区。在当时,雅努什·柯札克为了与孤儿院200个孩子一起迁入犹太隔离区,婉拒了外界的救援,誓死要与孩子们共生死。在许多人眼里,柯札克的行为并非一般人能做得到,简直就是英雄事迹,而柯札克陪同孩子走向死亡的形象,更是勇者的象征。

1990年,波兰电影导演及制片人安杰依·瓦伊达根据柯札克的经历拍摄了影片《柯札克》(Korczak),电影呈现了雅努什·柯札克的事迹及纳粹德国对儿童犯下的罪行等,这部电影也让更多人懂得雅努什·柯札克。

柯札克19世纪末出生于波兰华沙富裕的犹太家庭,但由于从小目睹贫民窟儿童的困境,使他很早便开始关注儿童权益。在柯札克的少年时代,家道中落,他开始以家教养家,并开始发表有关儿童教育的文章;华沙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柯札克被征召到日俄战争前线为军医,这使他更是体会战乱给孩童带来的痛苦。1912年,柯札克就任犹太孤儿院“孤儿之家”院长,最为人乐道的是,他开办了“同伴法庭”,以让孩童学习自治。

收录柯札克离世前三个月日记

《柯札克犹太隔离区日记》(网络与书出版)主要分为“犹太隔离区日记”及“犹太隔离区随笔”两个部分,除了收录柯札克离世前三个月写下的日记,也包括他人生最后三年随笔记下的文字。这些日记与随笔,断断续续记下了他本人与犹太隔离区的情境,也让读者看到,德军入侵波兰后,柯札克和孤儿院里的200名孤儿及其他40余万名犹太人被迫大批迁入隔离区后,如何在恶劣环境下生活,他们在被杀害之前,每日过着怎样的生活。

 
 

柯札克说:“华沙是我工作的地方,我停泊的地方,也是我死后安息的所在。”他其实也不只是写犹太隔离区的生活,不只是记录他离世前三个月的艰困日子,他也在文字中回溯自己的一生,回忆自己的童年、青少年岁月。日记里也流露了自己的喜怒和个性之养成:“我应该在(五岁)那时候,就在私密谈话中告诉了外婆我改变世界的远大计划。我的计划不大也不小,就只是把所有的钱捐出去。要怎么捐,还有要捐到哪,捐了之后要怎么做,我那时候还不知道……而我想要解决的问题很困难:要怎么做,才能让世界上不会有脏兮兮、衣服破破烂烂、饥饿的孩子?”

“我有义务去照顾这世界”

日记开篇,柯札克如此写下:“回忆录是一种阴沉、忧郁的文学。不管是艺术家学者、政治人物还是领袖,他们之怀抱着远大的梦想开始人生,手段强硬、圆滑或挑衅,充满行动力。”

他又说:“当你挖井的时候,你不会从深处开始挖,而是从最上层开始,大刀阔斧地把土一铲一铲地挖出去,不知道下面有什么……你下定决心,你有足够的力气开始行动。”

有意思的是,日记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有人问:“老头,你在干吗?”柯札克回答:“你自己也看得出来,我在找地底的泉源,我会找出干净、凉爽的泉水,让回忆四处流淌。”那人又问:“要我帮你吗?”柯札克说:“喔,不用了,亲爱的,每个人都得自己来。让别人帮忙不会让工作变快,也没有人能为别人代劳。其他的事还可以让你帮忙,但如果你还信得过我,也不会轻视我,这最后的工作就让我自己来吧。”

柯札克写道:“我活着的目的不是让别人爱我、赞叹我,而是为了行动,为了去爱。不是我周遭的环境有义务要帮助我,而是我有义务去照顾这个世界。”

柯札克的日记有沉思,有自白,也有流水账似的自语,他坦承,作家之中,他受契科夫的影响最深,他认为,契科夫是一个“极富天分的社会的诊断家和社会的医生”。柯札克也记下当时人们的所思所想:“我感觉,不是所有人都相信战争会结束。年轻人甚至不太记得战前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他们也不是很相信,自己会长大,会变得真的很大、很成熟,就像卢佳小姐或菲列克先生一样。这真奇怪:菲列克先生也曾经是个小男孩,会玩耍,上三年级,去上课,有人会给他理发,帮他洗头。”

书中也有许多作者的观察和思考,例如他说:“某件事可以是令人愉快的、好的、有用的,如果那是某个人做的。但如果是另一个人做的,它也可能变成令人难过的、有害的、邪恶的。”

必须指出的是,《柯札克犹太隔离区日记》并不是一本容易阅读的书,正如本书译者林蔚昀所说,要从“柯札克的日记和随笔中学到东西,一定要放慢阅读的速度。不能想我要有个清楚明了的叙事,或我一定要很快读出一个意义。毕竟,这本书就是柯札克的‘日记’,非常流水账,而柯札克在犹太隔离区中的生活也是繁忙、混乱的,很多时候他没有时间心力回忆过去或进行哲学思考,而是得处理当下急迫的现实,在日记中规划明天该做什么,见什么人,如何凑钱凑物资,或抒发一天烦闷的情绪。”

林蔚昀也建议道:“读这本书的最好方式是随机翻开,每晚读一点,就像柯札克每晚写一点一样,然后慢慢地去理解。我也是在翻译了柯札克一年后,才能比较理解他笔下的内容及他写作的心境。”

分享到:0
标签:
-->
延伸阅读Related Articles
推荐阅读
相关栏目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专题新闻
继续阅读

驻约翰内斯堡总领事唐中东在南非《商业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香港国安法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