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权新闻»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

《乱世佳人》亲切的「黑人姆妈」,为何掀起美国种族冲突?

时间:2021-02-01 来源: 作者:

 

 

 

黑人雕像述说了种族和谐、融洽的生活记忆,但真是如此吗?「南方黑人真实处境」,正是双方争夺历史诠释权的关键战场。

 

采访撰文:刘芝吟、yichen wang|美术设计:林洵安

 

纪念雕像之争:谁应该被竖立雕像?

胖胖身形、宽厚率直,穿着白色围裙,一手包办家务──这个被昵称为「黑人姆妈」的经典形象,经常出现在电影、广告中。然而在美国种族冲突中,她却是充满争议性的文化符号。

 

为何为形象正面的黑人姆妈竖立雕像,会引来非裔美国人不满?中研院欧美研究所黄文龄副研究员强调,雕像是集体记忆的象征,也是社群希望传递给世人的公共形象。

 

《乱世佳人》里的黑人保姆角色

好莱坞电影中历来有各式非裔女性角色,科学家、超级巨星、犀利律师,但《乱世佳人》的黑人姆妈(Black Mammy),至今仍为影史经典。

 

电影里,海蒂.麦克丹尼尔(Hattie McDaniel)饰演的黑人保姆帮佣,壮硕结实、热情直率,忠心耿耿照料小主人郝思嘉。她身穿白色围裙、头戴方巾的造型,自此也成为黑人家庭帮佣的鲜明标志。

 

现实中,这个角色其来有自。黑人姆妈,是奴隶时代南方庄园常见的家庭帮佣,打点家务、照料小主人,许多南方白人回忆童年,总会提起儿时亲昵的姆妈,但都不清楚她们的真实姓名。

 

1923年,密西西比州一名参议员便提案,在华盛顿特区设立一座黑人姆妈雕像,纪念黑人女性奴仆长年的贡献与付出。这个雕像提议,也来自「邦联之女联合会」(United Daughters of the Confederacy)的大力促成。

 

然而,提案不仅没有通过,还引发黑人社群大力反弹。为何一座纪念雕像,当时竟让黑人社群愤怒暴走?中研院黄文龄副研究员从种族、母职、性别角度,谈及雕像背后掀起的历史记忆冲突。

 

图片来源:《乱世佳人》剧照

海蒂.麦克丹尼尔(左一)以黑人姆妈一角拿下1939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成为史上第一位拿下小金人的黑人演员。但讽刺的是,种族隔离政策下,她不仅无法出席电影首映会,也没办法亲自领奖。(图片来源:《乱世佳人》剧照)

为何南方白人要倡议竖立黑人姆妈雕像?

1864年,长达4年的美国内战终于结束。南方白人社团开始积极重新定义内战,提出南方是为了捍卫美国宪法与州权而战,要用「属于南方的历史观点」重建南方荣耀。

 

对他们来说,内战爆发并非如同「胜利者论述」那般,南方为了发展棉花事业,蓄养黑奴、剥夺他们生存与自由的天赋人权;相反的,南方人是因为北方背弃美国宪法,为了捍卫州自治权,挺身起义。

 

「邦联之女联合会」就是一群南方白人女性成立的组织,她们编撰历史教科书、广设雕像和纪念碑,大力宣扬南方文化。

 

邦联之女推动竖立雕像,除了彰显黑人姆妈的付出,也希望传递一幅历史图像:黑奴生活并不是如同《汤姆叔叔小屋》里,斑斑血泪。在南方庄园,奴仆忠心耿耿、主人仁慈宽厚、小主人依恋信任,那是一段种族融洽共处的美好时光。

 

图片来源:《乱世佳人》

1939年,电影《乱世佳人》以南北战争为背景,叙述大时代下女主角郝思嘉的情爱与成长。然而,片中描绘的南方庄园生活,被抨击美化奴隶制度。2020年爆发「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Black Lives Matter)后,美国HBO MAX一度宣布下架。(图片来源:《乱世佳人》)

黑人姆妈的形象并不负面,为什么会遭到当时黑人社群的反弹?

雕像不只是公共艺术,谁值得被纪念?为何纪念?如何纪念?当中的人物、故事、情感,都是公共历史的一环,蕴含我们对过去的理解和诠释。

 

黑人雕像述说了种族和谐、融洽的生活记忆,但真是如此吗?「南方黑人真实处境」,正是双方争夺历史诠释权的关键战场。

 

奴隶制度下,黑奴是白人主人的私产,代代为奴。主人可善待,也能凌辱、私刑、贩卖。黑人姆妈任劳任怨、顺服尽责的背后,藏着不得不吞忍的残酷现实。从怀里哺育出的白人地主和仕绅,可能鞭笞她的儿子,私刑她的丈夫,侵犯她的女儿。她们除了在暗夜哭泣,眼睁睁看着孩子被卖到远方,无能为力。

 

白人对黑人姆妈的怀念与歌颂,是多数黑人拚命想遗忘的伤痛。

 

当时,不少南方黑人为了摆脱奴隶身分,纷纷冒险逃往北方。内战爆发后,他们却又毅然投入战役,以生命为注,挺身争取成为真正的自由人。然而,在黑人姆妈的历史论述中,我们看不见这些反抗搏斗的身影。

 

换言之,从种族的角度,黑人姆妈淡化了奴隶制度的伤害,同时也否定黑人在内战的贡献。用美国学者伊夫林(Evelyn Brooks Higginbotham)的批注:

 

在这些雕像下,种族之间和谐相处的假象将会蔓延。黑人要如何解释内战,如何告诉后代子孙,他们的祖先如何对抗奴隶制度,争取自由?

 

为什么黑人姆妈会成为大众文化典型的黑人妇女形象,经常出现在广告、影视?

黑人姆妈的原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1893年,哥伦比亚博览会(Worlds ColumbianExposition)在芝加哥举办,超过2000万人参观。开幕日当天,万众瞩目,热闹滚滚。黑人女性团体也抓紧良机,争取到在开幕仪式发表演说。

 

这么重要的场合,黑人女性菁英自然卯足全力备战,要在博览会上证明黑人的专业,摆脱传统形象!但她们万万没想到,充满嘲讽的一幕却同时上演……

 

展场中,一位黑人女性被雇用装扮成杰米姨(Aunt Jemima),唱歌、舞蹈、推广松饼,宣传幸福的南方家园。杰米姨的扮相,即是奴隶时代典型的黑人姆妈。

 

这一幕,就像重重掴了黑人团体一巴掌:不管再如何力争上游,社会认定的黑人女性依旧是杰米姨──奴隶时期为白人操持家务、顺从忠实的黑人姆妈。

 

图片来源:Saturday Evening Post

南西.格琳(Nancy Green)在1893年万国博览会上,被聘用扮成杰米姨,宣传南方。杰米姨形象后来成为桂格松饼广告商标,黑人姆妈形象也经常被制作成黑人玩偶,或以丑化之姿呈现在影视漫画中。(图片来源:Saturday Evening Post

更讽刺的是,「杰米姨」标志后来被桂格燕麦公司(Quaker Oats)买下,从此大量出现在松饼、糖浆广告,成为招牌「长青代言人」。市面上,黑人姆妈娃娃也畅销热卖,大受欢迎。因为白人孩童扮家家酒,怎么少得了服务白人主人的黑人园丁、帮佣、保姆呢?

 

从杰米姨到姆妈雕像,黑人一直被塑造成白人家庭的仆人,南方是快乐天堂。对于极力想证明,黑人与白人女性一样专业、努力、优秀的中产阶级黑人女性,是极大的挫败。

 

因此,「黑人女性全国联盟」(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ored Women)才会愤怒地抨击:「南方白人为黑人姆妈设立纪念雕像,不是为了荣耀她,而是藉由这个角色诋毁黑人女性。」

 

图片来源:Southern Pacific Company. Passenger Department

1939年桂格公司煎饼广告,纸盒上印制大大的「杰米姨」,角色原型即是黑人姆妈,胖胖身形、身穿白围裙、戴着白头巾的黑人奴隶。直到2020年,桂格公司才宣布,往后不再使用杰米姨商标。(图片来源:Southern Pacific Company. Passenger Department

黑人姆妈与白人小主人,被描绘成比家人更亲密,对当时黑人社群是赞扬或伤害?

1980年代,班尼顿公司推出系列广告(注:图像可见链接),有张图像是:白皮肤的婴儿,紧紧依偎在一个看不到脸的黑人妇女胸前吸奶。广告很快掀起轩然大波。

 

品牌的原意是传递种族平等,但为何这个图像却会出现不同解读呢?

 

原因是,面对敏感的争议点,我们不能完全忽视历史脉络的意涵:「面目不清的黑人妇女,悉心哺育白人婴童」,广告中的这个意象,宛如19世纪末黑人姆妈翻版。

 

在黑人文化中,社群相当看重母亲的角色,甚至关系着种族地位的提升。黑人姆妈,既是奴隶也是母亲,但她们的「母爱」被投向了白人孩子,大众文化描绘她们慈爱呵护,待小主人视若己出。没有人问,黑人姆妈自己的孩子去哪了?

 

白人社会一面歌颂主仆情深,一面谴责黑人失败的家庭教育,「尽责的姆妈」和「失职的黑人母亲」只有一线之隔。这是当时黑人社会反对彰显黑人姆妈奉献的原因之一。

 

黑人姆妈成了一把双面刃,越是赞扬黑人姆妈的付出,用心照料白人小孩,社会就越有理由嘲讽粗野、脏兮兮的黑小孩,缺乏「教养」。

 

图片来源:Connect with the Library

19世纪的黑人姆妈与白人小主人,画面看来亲密无间,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也在自己的黑人姆妈墓碑上,刻下一段动人文字:「MammyHer white children bless her(姆妈/她的白小孩感念她)」。(图片来源:Connectwith the Library

图片来源:Connect with the Library

黑人母亲与孩子们。大众文化经常描绘黑人姆妈与白人孩子的温暖互动,但同时也质疑黑人孩童缺乏教养,粗野、无知、脏兮兮。(图片来源:Connect with the Library

 

从性别角度,黑人姆妈反映出什么意义?

20世纪初,柔美、纤细、优雅是社会认可的女性标准;相形之下,这些特质几乎不会用在黑人姆妈身上。社会赞颂的姆妈样貌多半是,勤快、勇敢、干练、壮硕有力、独当一面,运用这类当时专属男性的特质,贬抑她们「不像女人」。

 

另一方面,种族歧视下的黑人男性,在社会结构中很难有一席之地,常常只能做挑夫、洗衣工,从事被视为不够「男子气概」的工作。黑人姆妈越被白人社会赞扬高捧,也就越让黑人男性颜面无光,被贴上「不像男人」的标签。

 

在当时的性别框架下,黑人姆妈的形象同时贬抑了黑人女性与男性。

 

白人社会塑造黑人姆妈不像女人,合理化对她们的不尊重与侵犯。赞扬黑人姆妈的成就,突显对黑人男性不合男人标准、没出息的轻蔑嘲讽。

 

当代的「雕像之争」:谁的历史?谁的记忆?谁应该被纪念?

回顾这段历史冲突,黄文龄总结:「1920年代正是黑人重建信心,展现自我特质的年代,黑人姆妈雕像却抵销了所有努力。」黑人期望挣脱奴隶阴影,黑人姆妈却唤起了伤痛记忆,重新复制刻板形象。

 

历史的轮回,充满相似。一个世纪后,雕像之争再次上演。

 

2020年,「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爆发后,弗吉尼亚州宣布移除李将军(Robert Edward Lee)雕像,但随后引发激烈抗争。

 

在美国南方,李将军的纪念公园、雕像随处可见。他是南方造神下的英雄角色,英勇率领邦联军队抵抗联邦北军。南方白人视之为荣耀象征,但却也是黑人挥之不去的血泪印记。2015年之后,不断有民间组织主张拆除雕像,回归非裔美国人的历史诠释权,促进种族融合。

 

争端仍在持续。黄文龄认为,伴随着种族争议、选举、政治派系的角力斗争,如何处理历史雕像需要更多智慧。

 

纪念雕像作为集体记忆的象征,各方角力争夺历史诠释的主导权,势所难免。但首要之务,是把争议放入历史脉络,透过更宏观的时空结构,厘清冲突根源、历史遗绪。由此,我们才可能试着理解、满足不同立场者,建构型塑他们的历史记忆之需。

 

什么样的人能名留青史?我们述说的是谁的历史?如何思考不同立场者的历史角度?对于同样面临雕像拆除、改名之争的我们,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课。

 

图片来源:Hal Jespersen,维基百科

是否移除李将军雕像,在美国各州争议已久。支持移除者认为,南方邦联代表人物象征了种族主义、蓄奴制度,不应该再被树立纪念;但反对者则主张,李将军雕像已成为地方历史一部份,不应被过度诠释。(图片来源:Hal Jespersen,维基百科)

 

分享到:0
标签:
-->
延伸阅读Related Articles
推荐阅读
相关栏目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专题新闻
继续阅读

英国穆斯林男童公开谈论「要塞英雄」 竟被误报为恐怖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