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国家都声称拥有普选权,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完全落实这一权利。解决这一悖论需要新的思路:民主专栏作家Joe Mathews建议,让投票权具有便携性。
我们如何才能让普遍选举权真的普遍?
问这个问题本身就指出了民主的一个悖论。普遍选举权-这一术语意味着人人都有投票的权利-被认为是现代民主的根本特征,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普选权真能做到让民众普遍参与。
这或许会令你惊讶,因为100多个国家声称拥有普选权。但他们的意思是,选民之间没有基于性别、种族、民族、财富或受教育程度上的区别。
现实中,所有的民主制度都会阻止很多居民参与投票,并对此毫无抱歉。在瑞士及其他很多国家,儿童和青少年因年龄关系被剥夺投票权。许多国家则限制囚犯的投票权。大多数民主政体剥夺了其人口中无公民身份、居留许可或其他法定地位之成员的平等选举权。
如果选举权真要具备普遍性,这个世界就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让投票权像心脏一样,成为每个人的一部分。它会跟随你的一生,不管你走到哪里,它都会紧紧跟随。
在观看各国庆祝所谓“普选权”周年庆典之时,我一直在思考便携式投票权的需求。当然,这些庆祝活动其实是为了纪念很久以前女性争取投票权的运动。
这样的历史值得庆祝,但它也提醒我们,民主,就像人类的其它事业一样,既会前进也会倒退,而且两者常常同时发生。
今年2月是瑞士女性获得选举权50周年纪念:瑞士要等到很晚,也就是1971年,大部分男性选民才给予女性投票权,而这项权利他们已经享有了123年。这正是思考这个民主国家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的契机。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准备纪念1921年女性获得选举权,以及缅怀1922年,当这几个国家共同组成的联邦共和国垮台时这些权利的丧失。在美国去年对女性选举权一百周年的庆祝活动中,也提到了这一进步如何伴随着对有色人种和移民投票权的新限制。
这些历史道出了一个冷酷的事实:选举权对民主来说是成问题的,因为它揭示了民主内在的一个根本矛盾。这一矛盾从英语单词suffrage及其古法语sofrage词源中就可见一斑-该词的意思是“替他人代求或申诉”。
因此,民主的矛盾在于:民主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因其允许我们自我治理,并为我们自身的利益投票。但是民主不像美国人的腰围或受热的固体,不会自然扩大。普及选举权要求我们和他人共享我们自己的民主权利,即使这会削弱我们手中选票的力量。
民主这一内在且永恒的利益冲突–民主既要求自私也要求无私–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类社会给予全民投票权的原因。要想让选举权真的人人享有,我们这些公民和我们的国家,就必须放弃谁才能投票的决定权。选举权,即投票权,必须是出生就自动获得的一项普遍人权。
实现这样的普遍程度并非易事。好消息是投票权已被写入《世界人权宣言》和其它国际协定(英)外部链接。但众所周知,国际人权很难落实。因此,普选权需要一项国际条约,或其它协定,其签署方不仅包括国家,也包括省、地区、城市这类各个政治级别的政府。
具体细节有待讨论,但我想提议两项基本条款。一、每个个人都有权在其公民身份所在国投票;二,每个个人,无论其法定地位如何,都有权在其居住地参与市政层面的投票。
这将产生深远的实际影响。考虑到囚犯和有过犯罪记录的人的投票权往往受限,真正的普选权将为他们带来自由方面的重大进步。更深远的影响是,普选权将极大地拓展人类历史上儿童的权利。
给予幼童民主权利可能会引起强烈反弹。今天,世界上最普遍的投票年限是18岁,这包括阿根廷、奥地利、巴西、厄瓜多尔、尼加拉瓜、苏格兰、威尔士等国则允许 16岁即可参政,而瑞士也可能将很快允许把投票年龄下调至16岁。如果一定要做出妥协,我建议把投票年龄要么设在15岁-到这个年纪, 喇嘛就获得了世俗权力,而格蕾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则开始了她的抵制行动,要么设在13岁,也就是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开始写日记的年龄。
此外,给予非本国公民在其居住地投票的权利,能为移民提供及时的权利保障,而目前移民的权利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根据一项调研,现在至少有45个国家允许无公民身份的居民参与他们居住地、所属地区,甚至国家层面的选举。这包括澳大利亚、拉丁美洲部分地区、一些美国城镇、几个瑞士州,以及欧盟。自1992年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 Treaty)以来,某地居民即使身为其他欧盟成员国公民,他们在当地的投票权也得到了保证。
这项欧盟条约的持续成功表明,当我们的投票权跨越国界时,我们就变得更亲密。同理,真正的普选权-也就是我们所有人都能在居住地和国籍所在国投票的这一原则-或许能让这个分裂的世界变得更团结、更民主。
(译自英语:王伯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