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权新闻» 国内新闻
国内新闻

驻沙特大使陈伟庆在《中东报》发表文章《21世纪所有人的权利和机遇》

时间:2020-10-26 来源: 作者:

2020年10月25日,驻沙特大使陈伟庆在国际知名阿拉伯语媒体《中东报》发表题为《21世纪所有人的权利和机遇》的文章,强调人权事业应顺应时代发展和世界各国人民诉求,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既要遵循国际公认人权准则,也必须尊重各国主权,倡导各国根据自身特殊国情、历史文化传统走适合自己的人权道路,并介绍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和保障人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反对在人权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等有关措施和立场。全文如下:

  联合国自建立之初,就将保障人权作为国际社会的优先事项。75年以来,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国际人权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当前,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等因素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经济、社会格局,人权事业也应顺应时代发展和世界各国人民的诉求,与时俱进,守正创新。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使我们认识到完善公共卫生健康、保护人的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沙特作为今年二十国集团主席国,于3月倡议召开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协调全球抗疫努力,展现了新形势下的人文关怀。二十国集团峰会将于11月在利雅得召开,峰会主题是 “实现所有人的21世纪机遇”(“Realizing Opportunities of the 21st Century for All”)。从当前国际关系和疫情防控的角度,这个主题非常重要。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重视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将所有人的福祉摆在首位。约2000年前,中国著作《礼记·礼运篇》就讲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伊斯兰教倡导“穆斯林皆兄弟”。重视人文关怀,保障所有人的福祉,深深融入中国人和阿拉伯人的思想和文化中。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人权。如果人的生命存在与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无法享受稳定的社会环境,无法有意义地参与社会发展议程,公平分享由此带来的红利,其他一切人权均无从谈起。

  疫情当前,中国和沙特始终将人民的健康安全摆在首要位置,以科学为依据,积极采取防控措施,向民众普及科学防控知识,提高检测和治疗能力,全力救治每一位病患,最大程度保障公民健康。中国和沙特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向有需要的国家伸出援手。中国承诺疫苗研发成功后,将作为国际公共产品。

  10月17日是联合国的消除贫困国际日。伊斯兰合作组织独立人权委员会表示,贫困应被视为对基本人权的剥夺,呼吁成员国采取以人权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政策消除贫困。中国高度重视扶贫、减贫事业,70多年间8.5亿人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2013年中国提出精准扶贫以来,农村贫困人口从9900万下降至2019年的551万。我们力争在今年年底实现整体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和平合作是人权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纵观世界历史,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人权事业要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国家不论大小、贫富,一律平等。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通过深度良性的对话协商增信释疑,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促进人权事业发展。

  中国和沙特都是世界人权事业的重要推动者。自2006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立以来,中国已连续5次当选理事会成员。中国认真履行国际人权义务,与全球近40个国家举行人权对话与交流,积极开展人权技术合作,中国分享的减贫经验受到很多发展中国家欢迎。以中非合作为例,中国与非洲国家合作建成的蒙内铁路、亚吉铁路等项目,有效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表示:“中国面向非洲国家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采取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另一大贡献”。沙特也向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慷慨的帮助。

  三、权利和义务应相互对应,自由和自律应有机统一。人权中一组重要关系,是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质上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人权必须放在社会的层面加以构建。每个人在享有和行使权力的同时,不得损害他人的权利以及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见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权利和义务、自由与自律都是有机结合的。

  正如中沙两国在抗击疫情中得到的共同启示,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护佑健康与生命,公民高度自觉、严格自律,遵守防控措施,形成了社会对个人负责,个人对社会负责的良性循环,才是从根本上守护国家的自由、人民的自由、未来的自由。

  四、人权有国际公认的准则,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各国对人权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客观差异。中国自古倡导“和而不同”。《古兰经》指出,“你有你的宗教,我有我的宗教”。没有任何一种人权模式可以对世界各国普遍适用,在世界上推行单一人权模式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既要遵循各国公认的国际人权准则,也必须尊重各国主权,倡导各国根据自身特殊国情、历史文化传统,走适合自己的人权道路。

  中国人常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国际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10月8日公布的2020年全球幸福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和沙特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三位。

  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坚持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价值取向,以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沙特“2030愿景”也强调,让每个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增加公民的获得感。人权保障好不好,人民最有发言权。

  五、人权不应成为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不应奉行双重标准。一些人无视自身存在的人权问题,在人权问题奉行双重标准,炮制和传播 “伊斯兰恐惧症”和“中国威胁论”,打着人权之名,行伤害人权之实,在认识上是错误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当西方国家发生暴恐事件时,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同这些国家及其人民站在一起。当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发生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威胁时,西方国家也应该同我们站在一起。某些人士不应基于自身政治考量,对我们的反恐和去极端化努力进行污名化,选择性失明甚至采取双重标准。

  一些人不断炒作新疆问题,企图在中国和伊斯兰世界之间制造隔阂。新疆问题不是民族宗教问题,其核心是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分裂行径,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促进人权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新疆地区发生了几千起暴恐案件。2009年7月5日新疆暴恐事件后不久,我和家人赴新疆旅行,亲身感受到暴恐活动对新疆经济、社会和人民心里造成的严重冲击和伤害。

  中国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同时从人的发展角度,提高各族人民的就业能力,通过发展经济扩大民众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从而实现各民族人民共同发展。截至目前,新疆已4年没有发生暴恐案件,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包括伊斯兰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在各种场合,通过包括联合致函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主席和人权高专在内的各种形式,积极评价中国人权发展成就以及在新疆采取的反恐和去极端化举措。这充分说明,公道自在人心。

  中方愿与沙特以及二十国集团其他成员和国际社会加强沟通配合,全力支持沙特举办一届成功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为全球早日走出疫情阴霾,实现经济、社会包容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国际人权事业,实现21世纪所有人的机遇做出积极贡献。

分享到:0
标签:
-->
延伸阅读Related Articles
推荐阅读
相关栏目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专题新闻
继续阅读

新华国际时评:干涉他国内政,尽显霸权主义本性——美国威胁全球安全“七宗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