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务教育体系之人权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权教育» 人权普及与培训» 中国义务教育体系之人权教育
中国义务教育体系之人权教育

中国义务教育体系之人权教育

时间:2018-01-10 来源: 作者:

 

1. 结合相关史实,概述近代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

2. 通过具体实例,比较分析近百年来中国人权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

3. 结合世界人权的奋斗历程和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辩证认识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体会中国的人权观点。

结构分析

人权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同时,尊重和保障人权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人权的足迹”──首先简述了人类争取人权的历史进程,在人类正式提出“人权”这一概念之前,人类争取人权的斗争早已展开。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权的概念和内容不断丰富,影响的范围也逐渐扩大,逐渐波及全世界。然后,课文阐述了正确对待人权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最后,教材以美国为例,说明人权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实现人权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主要对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两个五十年的人权状况。首先,课文叙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以及在这种条件下中国人基本的生存权都难以得到保障,接着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权状况的巨大变化。由此说明了主权与人权的关系,突出了生存权与发展权是发展中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

教学评价建议

虽然人权是当代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世界各国对人权的看法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因此,不必要求学生对人权的概念作抽象概括或者说明,评价应侧重于学生能否概述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能否根据有关资料,比较说明中国人权近百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能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中国的人权观。

 

【人权的足迹】

内容点析

1. 课文简述了启蒙运动前人类争取人权的历史,意在说明,在正式提出“人权”这一概念之前,人类争取人权的斗争早已经展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争取和实现人权的历史。例如,在古罗马奴隶制社会,奴隶起义的领袖们曾喊出过“不自由,毋宁死”的豪言壮语;在古代中国,农民领袖们曾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大胆诘问,举起过“等贵贱,均贫富”的战斗旗帜。

2. 课文提到“天赋人权”观念诞生的背景,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这一观念最初是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的产物。启蒙运动是17~19世纪初,在欧洲各地先后兴起的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潮。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在他们看来,封建专制制度扼杀自由思想,造成社会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经济上的落后。因此,他们大力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民参与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 《独立宣言》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提出一切人均享有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称它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权宣言”。《人权宣言》则直接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资产阶级的人权概念。《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是天赋人权观念落实到具体制度的典型实例。

4. 《世界人权宣言》是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第三届大会通过的关于人权保护的文献。它是联合国通过的第一个国际人权保护文献,其中有关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规定超出了原西方各国宪法规定的人权内容。课文意在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权的内容不断丰富,影响的范围也逐渐扩大,逐渐波及全世界。

5. 尽管人权受当代世界普遍关注,但各国对人权的看法并不一致,课文因此着重讲述了正确对待人权问题的方法和态度:一方面要辩证地看待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把人权的普遍性与各国国情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把它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状况联系起来。

6. 马丁·路德·金是美国战后民权运动领袖。1963年8月,他参与并组织了25万人向华盛顿进军,并在林肯纪念碑下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说,对美国从法律上取消美国南部的种族隔离制度,起到了推动作用。课文以美国为例,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与《独立宣言》的理念进行对比,说明人权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意在说明充分实现人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专题探究:西方国家人权历程的剪辑

内容点析

1. 布鲁诺(1548~1600年)是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学者,他热情宣传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从多方面补充并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进一步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思想。他的这种思想促使人们从有限的封闭世界走向无限的宇宙。布鲁诺还直言不讳地讽刺了神学家的诡辩和伪善,无情地揭露了教皇的滔天罪行。布鲁诺的行为激怒了教会当局,1592,宗教裁判所将他投入监狱。1600年3月17日,他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图3-2是要让学生知道,在神权笼罩的时代,人们只能匍匐在神权的脚下,没有言论的自由,一旦触犯了神权,人的生命权利就得不到保障。

2. “人的发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显著特点之一,文艺复兴时代也是人权对抗神权的时代,标志着人们开始摆脱中世纪神权的锁链。哈姆雷特的这段台词,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后来资产阶级提出的人权思想奠定了基础,启蒙思想家“天赋人权”的思想在逻辑上与这一时期对人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

活动目的

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人权的发展历程,知道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

剪影一和剪影二意在让学生了解在西方古代奴隶制社会和中世纪的神权统治下,广大民众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剪影三旨在让学生知道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和思想家对人的认识,了解人逐渐冲破神权的思想牢笼,发现并歌颂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剪影四至剪影七是让学生结合人们争取人权的经典片段,体会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争取人权的历程。

活动最后两个问题的设置都是以美国为例,让学生正确看待人权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前者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设置问题,后者是从现实的角度设置问题,前者意在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后者意在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

实施建议

导入建议

日常生活导入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当代社会,‘人权’一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说要‘维护人权’或者批评某人‘侵犯人权’。大家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与人权有关的故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总结:“看来,人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你们知道人权是怎样来的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看一看人类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由此导入新课。

1. 对剪影一的教学建议

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八年级第三单元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剪影一的时代背景,同时,也可以结合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课“王权神圣”“分化的社会”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中广大民众所处的地位与待遇,比如,把奴隶当作商品进行实物交换,把奴隶当作会说话的工具。

2. 对剪影二的教学建议

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八年级第三单元第二课“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的相关内容,在这一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下认识剪影二,让学生知道这一时期神权对人权的奴役。

此外,教师还可以列举中世纪西方宗教裁判所的种种罪行,如任意将良家妇女当作“女巫”抓起来活活烧死;或者结合图片资料描述中世纪早期野蛮愚昧的神裁法(如热铁神裁法:让罪犯手握灼热的铁器走一段路,以手是否被灼伤来判断是否有罪;冷水神裁法:把罪犯捆绑起来,扔到水中一段时间,以是否被淹死来定其是否有罪),进而加深学生对神权统治下的人权状况的认识。

3. 对剪影三的教学建议

可先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第九单元第三课“文学艺术:创造美的世界”、八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的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艺术作品(如拉菲尔的圣母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达·芬奇的绘画等)、建筑代表作(如佛罗伦萨大教堂),并体会这些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而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对人的认识。

4. 对剪影四的教学建议

可引导学生回忆八年级第五单元第四课“资产阶级的革命:新体制的创立”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可选择《独立宣言》中关于人权部分的经典片段,让学生了解下面的史料。

杰斐逊起草了《独立宣言》的第一稿,富兰克林等人又进行了润色。大陆会议对此稿又进行了长时间的、激烈的辩论,最终作了重大的修改。特别是在佐治亚和卡罗来纳等代表们的坚持下,删去了杰斐逊对英王乔治三世允许在殖民地保持奴隶制和奴隶买卖的有力谴责。这一部分的原文是这样的:“他的人性本身发动了残酷的战争,侵犯了一个从未冒犯过他的远方民族的最神圣的生存权和自由权;他诱骗他们,并把他们运往另一半球充当奴隶,或使他们惨死在运送途中。”

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史料:“起草宣言的政治家们没有谴责贩卖黑人的行为,北美独立后,仍然有大量黑人奴隶存在,这和他们所宣扬的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是否相悖?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虽然《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但是,当时的政治家们还是默认了黑人奴隶存在的事实,黑人并没有像宣言所说的那样完全拥有了平等权,这说明,任何时代所讲的人权,都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

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会以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理解剪影七作铺垫。

5. 对剪影七的教学建议

可以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资料,简单介绍自《独立宣言》签署以来美国黑人的生存状况的演变历程,比如,拍卖黑奴的图片、林肯签署《独立宣言》的图片。有条件的地方,可播放马丁·路德·金演讲的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马丁·路德·金演讲时的气氛。也可以让学生朗诵《我有一个梦想》中的经典片段。同时,教师可以收集2003年纪念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40周年的评论性文章,节取其中关于美国当前人权或种族平等方面的评论。

【活动答案】

○ 略

○ 见参考资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条。

○ 剪影四、剪影六和剪影七主要反映的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如生命权、自由权、选举权、种族平等权等,和第一个方框相对应;剪影五主要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集中在劳动条件方面,和第二个方框相对应。

○ 此题为开放性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

○ 略

 

【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

内容点析

1.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而且推翻了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制度和观念。辛亥革命时期制订和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它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一次全面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规定了对人民权利和自由的保护。但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政权,中国仍然面临着内忧外患,广大人民的人权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2. 20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主要是指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践踏,它迫使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独立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社会危机主要是指国内连年的军阀混战,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3. 生存权是在一个社会和国家中人的生命不受非法损害和剥夺,以及为维持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条件不受任意剥夺的权利。简而言之,生存权就是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的权利。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是享受其他人权的前提。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民连基本的生存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因战乱饥寒而死者不计其数,这说明了当时中国人权的悲惨状况,因此,争取生存权利历史地成为中国人民必须首先要解决的人权问题。

4. 帝国主义者大肆贩卖和虐杀华工,使旧中国无数生灵惨遭涂炭。据不完全统计,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被贩卖到世界各地的华工多达1 200万人。这些被绑架、被欺骗去的华工囚禁在“猪仔馆”,被烙上贩卖目的地的字号。1852~1858年间,仅汕头一地“猪仔馆”中的 4万华工,就有8 000多人被折磨致死。列强在中国各地开办的工厂和矿山中,肆意虐杀华工的记录骇人听闻。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仅东北地区就有不下200万劳工被折磨致死。华工被迫害致死后,被扔进山沟或乱石坑。现已发现的这种“万人坑”就有八十多处,埋有劳工尸骨七十多万具。

5. 邓小平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完成了从贫困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

6.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1 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财富进行了大规模的疯狂掠夺。据统计,近百年来,外国侵略者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掠去的战争赔款和其他款项达白银1 000亿两。其中《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8个不平等条约就勒索赔款19.53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财政收入的16倍。而日本仅通过《马关条约》就勒索赔款2 .3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日本国家财政四年半的收入。侵略者在战争中的破坏和抢劫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 (1937~1945年),中国有930余座城市被占领,直接经济损失达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5 000亿美元。国家主权丧失,社会财富遭洗劫,使中国人民失去了最起码的生存条件。

 

专题探究:国运兴衰看人权──世纪之交的回眸

内容点析

1. 图3-8是1901年,清廷为德国公使克林德所建造的大理石牌坊。额题“克林德碑”四字,两旁是拉丁文和德文,横匾刻了一道上谕:“德国使臣男爵克林德,驻华以来,办理交涉,朕甚倚任。乃光绪二十六年五月拳匪作乱,该使臣于是月二十四日遇害,朕甚悼焉。特于死事地方,敕建石坊,以彰令名,并表朕旌善恶恶之意。凡我臣民,其各惩前毖后,无忘朕命。” 碑文由光绪帝亲写,此被国人视为国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将它改名为“公理战胜”碑,由西总布胡同西口迁移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将此改为“保卫和平”坊。课文提供的图片与图说,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20世纪初,我国的主权都难以得到维护,人民的权利不可能得到保障。

2. 1908年,当时的《天津青年》在一篇题为《竞技运动》的文章里就向国人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后来,中国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过程,其中1945年还差点正式提出申办。当时的中华全国体育协会在重庆召开的第二届理监事会议上,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和著名体育家董守义等提出《请求第十五届世界运动大会(一九五二)在我国举行案》,获得与会人员一致通过。但由于旧中国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这一决议最终流为一纸空文。

3. 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国民党政府以“时间仓促,准备不足”为名拒绝参加。而“满洲国”宣布派刘长春等参加,这一举动引起国内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国民党政府被迫决定派刘长春等人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在张学良将军的资助下,刘长春参加了奥运会的100米、200米比赛(在预赛中被淘汰),成为中国首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

4. 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是中国第一次正式派体育代表团参加的奥运会,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拳击、自行车、足球和篮球七项比赛,仅符宝卢获撑竿跳决赛权,其余全部落选。大会闭幕后,因缺乏路费,代表团靠当地的华侨和学生募捐才得以回国。1948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十四届奥运会,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了田径、游泳、足球、篮球和自行车五项比赛,全部在预赛中被淘汰。又因路费不足,代表团只好把节省的大米卖掉,并通过借款回国。

活动目的

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从一个侧面了解百年来中国人权状况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体会中国的人权观: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人权要主权来保护,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从克林德碑的故事到中华世纪坛的盛典”,旨在通过克林德碑的故事体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凌辱,中华世纪坛的盛典则体现了本世纪初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崭新姿态。两件事情相距正好一百年,而且克林德碑与中华世纪坛同在北京,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百年来,中国人的人权状况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长江百年特大洪灾掠影”,提供了20世纪长江三次大洪水造成的灾情,以及中国政府处理灾情方面的资料,旨在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时期灾情的不同以及政府处理灾情的差异,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

实施建议

导入建议

重大历史事件导入

可以人权入宪导入新课:“2004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就是进行了宪法的修订,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是我国人权发展历程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那么,你们知道我国人民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呢?”

1.对克林德碑的故事和中华世纪坛的盛典的教学建议

先让学生回顾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等相关史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处境。然后,向学生解说光绪皇帝为克林德碑书写的碑文(见“内容点析”),最后让学生就克林德碑的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为什么清政府为侵略者立碑?为什么击毙侵略者的中国人反而被自己的政府处死?(因为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在列强的强迫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只能按照条约的规定,为入侵者立碑。击毙侵略者的中国人本来应该成为民族英雄,但清政府迫于列强的压力,将恩海处死,作为赔罪。)

○ 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国家没有主权,人权就难以得到保障。)

然后,结合中国申奥的图片、影视资料以及申奥成功后各地人们进行庆祝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申奥成功这一盛事,然后让学生讨论:

○ 中国为什么会申奥成功?(国家富强、人们生存状况的改善是申奥成功的重要保障。)

最后,让学生阅读“中国百年奥运历程的片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把“内容点析”中的相关材料或自己收集到的相关材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些事件的背景有更清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 1908年的中国是否有能力举办奥运会?(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对外主权受侵犯,对内人民的生存权都受到极大的威胁,根本没有能力举办奥运会。)

○ 1932年,为什么日本人会拟派中国人参加奥运会?(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我国的领土,侵犯我国的主权,企图利用奥运会之机, 把他们在中国一手制造的“满洲国”推向国际舞台,以骗取世界各国的承认和国际社会舆论的支持, 使所谓的“满洲国”合法化。)

○ 中国运动员在1936年奥运会结束回国时买不起船票说明了什么问题?(代表中国的运动员买不起船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而他们遭到外国人的耻笑,说明了在国家、民族衰落的时候,中国人的人格尊严也难以得到维护。)

○ 为什么说“最近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人权状况最好的时期?”(中国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都得到了维护,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飞跃,这是世界人权历史上的巨大进步。)

○ 为什么说“北京主办奥运会是世界人权事业的胜利”?(占全球人口近1/4的中国主办奥运会的权利与愿望得到尊重与维护,也是对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承认,同时也会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活动答案】

○ 只要学生能够大体上做出概括说明就可以,其中包括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等等。

○ 从百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变化以及外国人对中国人评价的变化等可以看出,国运衰落时,人权很难得到保障;国运昌盛时,人权能够得到真正的保障。总之,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2.对长江百年特大洪灾掠影的教学建议

课文所提供的只是历史上长江三次洪灾的掠影,教师可结合课文,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列表(如下表)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较,最后让学生在图表的基础上分析说明课文提出的问题。

 

年份

洪水水位

受灾面积

受灾人数

死亡人数

政府出动的人力、物力

1931 武汉最高水位为28.28米 15公顷 2800多万 14.5万人 数百工人、10部水车、3台抽水机、5000条麻袋、10吨芦柴
1954 武汉最高水准为29.73 360万公顷 1800万 3.3万人 防汛人员20多万
1998 长江大部分江段水位比1954年高出1米多 2120万公顷(全国) 2.23亿(全国) 1320人 出去官兵433.22万人次、动员车辆23.68万次、转动物质7892万吨

 

3. 对国运兴衰看人权的教学建议

在整个探究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假设情境,考查学生对这一部分的掌握情况,比如:

○ 如果你是一个制片人,想拍摄一部反映中国百年人权巨变的电视纪录片,你会怎样选取素材?从哪些角度进行拍摄?你希望向观众传达怎样的信息?

○ 如果你作为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面对西方某国记者对中国人权问题提出的责难,你将怎样反驳他?

 

【活动答案】

○ 从汛情和灾情两方面来看,三次大洪水造成的受灾面积范围都十分广,造成的死亡人数却依次减少,新中国成立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1931年大洪水期间,国民党政府在处理灾情方面不力,只动用了少量的人力物力,在急救物品的管理方面也十分混乱,导致疫病蔓延,人民伤亡惨重,而且善后处理工作草率。1954年大洪水期间,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在处理灾情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是1931年国民政府投入的百倍以上,大大减少了灾害所带来的损失。1998年,虽然我国长江等流域发生了大面积的水灾,受灾人口众多,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可以充分调动人力物力,使人民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 中国政府对长江三次大洪水的灾情处理状况表明,在旧中国,由于国家的衰落、政府的无能与腐化,人们连基本的生存权都难以得到保障;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生存权真正有了保障。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

○ 物质基础方面,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从而为保障人权奠定了物质基础。制度方面,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保障人权所发挥的作用。精神状态方面,强调在抗洪过程中形成的抗洪精神对于保障人权的意义。

 

分享到:0
标签:
-->
延伸阅读Related Articles
推荐阅读
相关栏目
人权课程
人权教育电子资源
人权普及与培训
瓦伦堡研究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