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权研究» 学术动态» 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
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

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第2卷第1辑(总第2期)目录及文章简介

时间:2009-05-15 来源: 北京大学法学院 作者:admin

       目 录 

       论 文 

       安全事务的合作与法律…………………………………… 李 鸣 
       论钓鱼岛等岛屿在中日海洋划界中的效力问题………… 高健军 
       中西契约文化的比较观察……………………………………… 
       [法]Stéphane Grand著 魏双娟译 

       评 论 

       国际组织的法律主体性 ……………………………[日]小寺彰著 
       孙海萍译 贾黎黎校 
       中国与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 李永胜 
       WTO 协定在欧共体及其成员国的适用…………………… 张若思 
       TRIMs 协议再探讨………………………………………… 肖海棠 
       环境信息知情权:在欧盟的演进… [欧盟]D.Ludwig Krämer著 
       韩红云译 
       国内人权机构的作用和局限………………度] D.J. Ravindran著 
       朱利江译 白桂梅校 
       欧盟和美国关于信息隐私保护的比较研究………………… 陈 永 


       案例研究 

       厄立特里亚和也门红海划界案评价………………………… 萧 啸 

       综 述 

       2002上半年度国际法院司法实践综述………………………朱利江 
       2002上半年度国际人权机构实践综述 …………………… 胡 茜 
       2002上半年度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实践综述…………………陈 强 
       2002上半年度WTO争端解决机制实践综述…………………魏双娟 

       资 料 

       制止恐怖主义爆炸事件的国际公约 
       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 
       联合国第六委员会关于起草禁止生殖性克隆国际公约的报告 
       荷兰安乐死法 

       第二卷第一期(总第二期) 

       论文: 

       安全事务的合作与法律 

       李鸣 

       内容提要 安全事关国家重大利益。维护国家安全是各国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国际社会在安全事务上存在着共同利益。力量是安全的重要保障,但要确保安全仅凭力量不够,再强大的国家也是如此。在安全事务上,国际合作和国际法是不可缺少的。本文将通过对构成国家安全几种威胁(即核武器及其扩散、常规武器、生化武器和恐怖主义)的讨论,证明力量、利益、合作、法律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并唤起对国际合作特别是国际法的重视。 
       关键词 安全 力量 利益 合作 法律 


       论钓鱼岛等岛屿在中日海洋划界中的效力问题 

       高健军 

       内容提要 中日两国在东海划界面临的一个难题是钓鱼岛等岛屿的主权归属以及它们在划界中的效力问题。这两个方面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一方面,从钓鱼岛等岛屿自身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其处于中区岛屿的地理位置看,钓鱼岛等岛屿应当在中日划界中被忽略。另一方面,中日两国关于这些岛屿主权争议的事实不但加强了划界中忽略它们的结论,而且似乎也是在这些岛屿所涉海域实现划界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 钓鱼岛等岛屿 主权争端 海洋划界 中区岛屿 零效力 


       中西契约文化的比较观察 

       [法] Stéphane J. Grand 著 
       魏双娟 译 


       内容提要 本文审视了契约现象和订约行为在中西“经典传统”中的智识基础,并认为社会因素对于契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无可比拟。而中国契约概念的发展无时无刻不浸淫于中国文化的特性之中,这使得中国的契约概念具有一种任何学者都无法漠视的强烈独特性。除智识基础外,中国文化传统更为具体和细致的方面对契约在中国的履行和适用状况同样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比如说有关“真实”和契约义务的认识。精确性与抽象思维对于契约实践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中方与具有不同智识背景的外方当事人订立契约的情况下。与此相似,对于违约和损害赔偿金观察也必须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出发。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契约的重要性及其性质也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契约现象在这个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为它同时是一种为适应性的发展进程提供的政治框架,并且是仍处于发展中的事业。可以说,这样的契约并非中国法律田地中土生土长的产物,而这样的法律舶来品在中国将会有什么样的遭遇,恐怕要拭目以待。 
       关键词 契约 儒家文化 西方自由主义哲学 


       评论 

       国际组织的法律主体性 
       ——历史脉络中的“损害赔偿案” 

       [日] 小寺彰 
       孙海萍译 
       贾黎黎校 

       内容提要 本文作者通过对1949年国际法院“损害赔偿案”的咨询意见和两次世界大战间隔期间关于国际组织的法主体性的争论的分析,考察了国际组织法主体性地位演进的历史,指出国际组织具有国际法主体性的判断标准的变化,并论证了讨论国际组织的法主体性的现实意义以及国际组织的法主体性与国际组织的权限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国际组织 联合国 国际联盟 法主体性 


       中国与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 

       李永胜 

       内容提要 第一次海牙和会于1899年召开,会上制定了和平解决争端和战争法方面的一些有深远影响的法律文件。中国清政府应邀参加了会议,并在多次论证基础上,签署和批准了会上制定的大部分文件。这是中国首次以相对平等的身份参加多边国际会议,并参与国际法特别是战争法的制定和编纂活动,还表明国际法引入中国的方式已开始发生变化。具有民族主义意识的知识分子希望以参加和会为契机促进中国国家地位的提升,然而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 
       关键词 中国 第一次海牙和会 国际法 


       WTO协定在欧共体及其成员国的适用 

       张若思 


       《TRIMs协议》再探讨 

       肖海棠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了《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中有关性质与内容的争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如何应对《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TRIMs 投资措施 条约解释 


       环境信息知情权:在欧盟的演进 

       [欧盟]D.Ludwig Krämer 著 
       韩红云 译 


       国内人权机构的作用和局限 

       (印度)D.J.Ravindran著 
       朱利江译 白桂梅校 


       内容摘要 本文系统地叙述了以议会监察专员和反歧视委员会为前身的国内人权机构的主要特点,简要地回顾了联合国体系内《巴黎原则》所要求的最低标准为背景的国内人权机构构想的发展。文章认为,国内人权机构的顺利运作受到其职责范围和政治环境的限制。为此,有必要超越《巴黎原则》的范围,以便国内人权机构更好地发挥其作为事实调查和咨询建议机构的作用;国内人权机构应当把自己的工作更多地放在协助政府履行保护人权的义务上,从而在国内人权保护中发挥自己更为有效的补充作用。 
       关键词 国内人权机构 议会监察专员 反歧视委员会 《巴黎原则》 


       欧盟和美国关于信息隐私保护的比较研究 
       ——兼论“9.11”后隐私立法政策的变化 

       陈 永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隐私权成为法律亟待规范的对象。本文试图以欧盟和美国这两个对信息隐私保护典型的地区,对其保护的模式、保护的标准、原则进行比较,探讨背后的政策含义。并结合“9.11”恐怖事件,介绍最新的立法政策的变化。 
       关键词 隐私权 个人信息 欧盟 美国 “9.11” 

       案例研究 

       厄立特里亚和也门红海划界案评介 

       萧 啸
 

 
分享到:0
分享到:0
标签:
-->
延伸阅读Related Articles
推荐阅读
相关栏目
学术动态
人权专著
人权书评
反歧视项目
继续阅读

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第1卷(总第1期)目录及文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