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出版的一套三本公民思辨读本,每本篇幅只100多页,作者专为年轻读者撰写,文字流畅易读,配有插图。
整套总题是:“向下扎根!德国教育的公民思辨课”;三本书的内容分别是:《人权与民主篇》、《政治篇》、《哲学篇》,是每个生活在现代文明世界中的人,都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识。
作者克莉丝汀·舒兹—莱斯(Christine Schulz-Reiss),是报纸的政治组记者与编辑,长期为许多杂志撰稿,尤其是针对青少年族群的杂志。
什么是“基本”知识?它指的是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的知识,很可能是我们自以为已经知道但却不是真正懂得或者早已遗忘的知识。“基本”知识也可能代表一种“理所当然”的知识,只不过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可能是不大了解甚至错误了解的事情。若是这样,我们根据自己的了解对一些事情的判断,就极可能错误或带偏见。因此,这三本针对年轻读者写成的通俗思辨读本,就值得我们去买来读读,即使只为了自己的权利。
第一本《人权与民主篇》,书名是《一个人值多少钱,谁是现代奴隶?—捍卫权利的基本知识》。在非洲,用30欧元就能买到一个儿童;目前全球约有240万人口贩卖受害者,人口贩子以提供海外机会为诱饵,在东欧、亚洲、非洲或拉丁美洲国家吸引妇女上钩,然后在西欧、北美和亚洲将她们卖为娼妓;而全世界估计有2,700万人过着被他人奴役、不自由的生活……
为什么每个权利都来自于其他权利?仇外是如何产生,歧视又是如何开始的?难道民主不会伤害人权吗?
《向下扎根》的第一卷“人权与民主篇”,以深入浅出的叙述笔法,叙写人权的涵义与价值、人权所涵括的内容,有关的历史文献,各种故事文本,时间跨度从希腊到当代,空间跨度遍及全球,构织成一张密实的人权地图。
书一开场,即揭示人权的本质:“它是一种自然权利,因为它与人的本性一致,也因为它让人成为人”、“人权是永恒的、独立的,适用于任何地方。”亦即,“人权”不是被法律制度设计出来的,而是自然天赋的;它一方面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二方面又超越了生物学的意义,成为一种永恒的、独立的、普世的存在。
“人权”作为普世的存在与价值,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现实。“人权”有多重面向,包括:免于恐惧与匮乏、知识与教育、生存权、所有权、妇女人权、儿童人权、少数族裔的权利、弱势阶级的权利、社会安全的权利……乃至于环境污染引起的种种集体权利问题等等。作者强调,“不同人权之间彼此竞争,是没有意义的”,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独立的人权。人权不仅不是竞争的,更应该是互助的。
人权,既是个人的,也是普世的;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现实;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行动。为何需要行动?因为它固然是天赋的,却又极其难得。难得,是因为庞大的权力体制,时时处处,都在对个人进行权利的剥夺与压制。
“人权与民主篇”最关键的讨论是:人权与国家。
对人权进行制度性剥夺的,通常是国家;无论是打国家悲情牌、国家安全牌、国家团结牌,国家,总是残害公民人权的最大魔怪。
作者指出,人权高于国家:“从自然法来看,人权是在国家之上的权利。”因此,当国家成为人权的迫害者,“每个公民都可以起来反抗。”从国家的角度看,是人民建造了国家;从人民的角度看,我们是先成为一个人,然后才成为一国的公民。公民的抵抗权,正是立基于人权高于国家的理念。
即使是紧急状况,即使国家陷入战争,也不能伤害公民人权。本书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展开“人权”与“民主”关系的思辨。
“非民主产生的仁慈统治者,好过民主产生的坏统治者吗?”本书引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话:“民主是最坏的统治形式——除了其他所有被试验过的政府形式之外。”意思是所有被试验过的政府形式更坏。仁慈的统治者可能被残暴的统治者继承,人民无从选择;但民主产生的坏的统治者几年就可以替换掉,人民有选择权。
但作者也提醒,民主有漏洞。民主的漏洞,正要以人权来填补。比如,民主体制的普遍规则,是实现多数人的意志,然而,“当多数人的意志伤害到其他人的尊严时”,当少数人被排挤在“民主”的大门外时,“人权”的捍卫,正需要用来约束这种伤害与排挤。
因此,人权高于国家,人权高于民主体制,人权是普世的。
因为人权是普世的,而世界是由全人类组成的,因此,某一国家对其国民施加人权伤害,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就可以介入关心、提出警告、要求改变。涉及人权议题,“不得干涉他国内政”的说法不能成立。
人权尽管是天赋权利,但必须抗争才能得到。“人权与民主篇”描述各种层级的人权组织、非政府组织、人权斗士、无国界记者,这些都是坚持以发声对抗沉默,以行动捍卫人权的战士。
本书既将人权视为个人的天赋权利,更视为对社会的公民责任:“我们对人权是有义务的。当人权不论何时何地被侵害时,我们都应该挺身而出,特别是当国家机器违反人权的时候。”
作者反对“别人的人权与我无关”的看法。人的冷漠,多数来自于“不相干”,“不相干”为“不想理解”提供借口。然而,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共享荣光与暗影,没有谁与谁“不相干”。荣光由我们共享、共利,暗影也可能由我们共犯、共罪。
比起共利意识,共罪意识所提供的反思更重要。那些对国家暴力视而不见的人们,以邪恶的平庸,容忍了暴力持续进行,支持了暴力持续长大,因而也是暴力的一员。
在实践层面,作者回归到个人日常生活景况中,强调从自身开始,从小处做起:“你并不需要因此去非洲挨饿,维护人权是从我们的门前开始。”
而人权实践,绝不能以剥夺别人的权利为阶梯或目标。因为,不存在“我有歧视别人”的人权,也不存在“我有捍卫自己特权”的人权。
“一分钟阅读”推介书籍
《向下扎根!德国教育的公民思辨课1─“一个人值多少钱,谁是现代奴隶?”:捍卫权利的基本知识》
作者:克莉丝汀·舒兹—莱斯
由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