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4月22日讯(记者 陈沁)古巴独立先驱何塞·马蒂(José Julián Martí Pérez)曾在一首诗中写到:我愿和世上的穷人一起,迎着生命闯荡,山间的涓涓小溪,比大海的波涛更使我欢畅。马蒂“公正、平等“的思想被写入古巴共产党党纲和国家宪法,成为该国社会主义方案的基石。然而,古巴人从小耳濡目染的惟一“主义”近年来却遭遇重重问题:物资紧缺,民众生活贫困,劳动积极性和社会生产力严重不足。连该国最高领袖劳尔·卡斯特罗都不得不承认,古巴经济徘徊于深渊边缘,亟需改革,但他强调,改革目的在于挽救古巴的社会主义体制,而非摈弃之。
一方面积极求变,一方面坚守“主义”,“加勒比海明珠”如何走出“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流淌着切·格瓦拉革命热血的国家,如何度过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磨合产生的阵痛?
古巴特色
2011年4月16日至19日,古巴共产党举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该党自1997年以来首次举行代表大会。外界分析称此次党代会对古巴未来走向至关重要,将为该国经济带来数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在政治层面,会议实现了古共领导人的交接:79岁的劳尔正式当选古共中央第一书记,接替长其5岁的兄长、自古共1965年成立以来就担任这一职务的菲德尔。医生出身、自1959年古巴革命就追随卡斯特罗兄弟的80岁的何塞·马查多(Jose Machado Ventura)当选古共中央第二书记。
会议还选举产生了包括劳尔、马查多在内的古巴中央政治局15名成员,其中有五名将军,年龄在69至75岁之间;五名来自内政、教育、贸易部门的领导者,年龄在51至78岁之间;三名新成员中出现了政治局惟一女性。
劳尔提议,最高领导人任期五年,不得超过两任,并承诺对政府实施系统改革。他强调古共领导层需要新鲜血液,并应加强自我批评。西方媒体评价此为“史无前例”。
古共有至少88.5万名党员,占全国人口近8%。古共成立于1965年,是该国惟一合法政党,政府和军方高层均为共产党员。自该党成立之初卡斯特罗兄弟就分任第一、第二书记。
在经济层面,会议通过了《经济社会政策方针》,一方面明确古巴经济体制继续以基本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及依据个人能力和劳动进行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为基础,称古巴经济模式的目标是确保社会主义的持续和巩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提出包括削减政府职位、减少补贴、鼓励更多的私人创业、减少政府支出、允许私人买卖房屋等在内的经济改革措施。
就此,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澄对财新《新世纪》周刊记者表示,相较此前,这次改革力度幅度更广、力度更大。
不过,尽管劳尔曾表示希望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但与会代表却一致拥护计划经济体制,赞成继续让政府掌握主要生产要素。有分析指,改革措施只是防止目前的计划经济分崩瓦解,并没有转向市场经济的迹象。
在大会闭幕式上,菲德尔在助手的搀扶下登台、与代表们共唱国歌。他步履蹒跚,抓着助手的手臂,几次险些跌倒在椅子里。这是自五年前菲德尔因病交权后,卡斯特罗兄弟首次公开共同露面。外界分析称他的出现是在力挺劳尔将推行的经济改革,也可能是这个曾经“吓不怕、压不垮、打不倒的大胡子”“奥林匹克躲避暗杀冠军”在政治舞台的最后亮相。
古巴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外汇的特权性。该国流通两种货币:标准比索和可兑换比索(CUC),二者比率为24:1。
上世纪90年代,为应对苏联解体对经济带来的冲击,古巴允许美元在该国合法流通,并于1994年推出与美元等值的CUC。2004年,作为对美国封锁的回应,古巴宣布禁止用美元从事商业交易,并于次年将CUC兑美元的汇率升值为1:1.08,规定古巴国内所有进口及高档商品都要以CUC购买。
CUC由此成为古巴经济中的硬通货,而能够兑换CUC的外汇更是紧俏。这是因为政府虽然维持粮食分配制度,但是每人领到的粮食分量非常少,不足的部分只能到市场购买。而使用标准比索的市场物资短缺,民众不得不以美元兑换CUC来购买进口的生活必需品。
因此,对于普通古巴人来说,除非有海外亲戚能够定期寄来外汇接济,否则只能靠政府分配及微薄工资勉强度日。“大锅饭”和极其低微的收入让民众丧失工作热情和效率,转而想方设法赚取外汇。而掌握大量外汇的特权阶层不仅可购买进口商品,更可出国旅游。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生产力底下,民怨载道。
就在古共六大召开前夕的3月15日,古巴中央银行六年来首次调整本国货币汇率,将CUC与美元的汇率回调至1:1,希望通过货币贬值来提振国内生产及出口。此举是古巴近年来以减少政府干预、鼓励私营企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改革的一部分。
香港独立女记者张翠容曾如此描述古巴的经济变革:商场内人头攒动,人们争相享受着可以购买电器新政;商场外,卡斯特罗的巨幅肖像直视着每一位路人,旁边配以一个问题提醒人民勿忘社会主义:“什么是革命?”
古巴的经济变革可谓一波三折。自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古共就开始推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却收紧了对企业自主权、个体户经营的限制。
搁置数年的变革因改革派劳尔2006年掌权而出现转机。他认为应进行“必要的结构变革和观念的变革”,承诺政府工作重点是解决经济和民生问题,逐步“取消一些已过时的、简单的限制”。
劳尔执政以来推行的主要经济改革措施包括:放宽对消费品销售的限制,允许向持有CUC的普通民众销售手机、电脑、电视等商品;允许兼职,取消工资最高限额;允许合作社或个人承包闲置土地;允许职工承包小型国有理发店和美容店;大幅削减国有部门岗位,放宽对私营者的限制。
有分析指出,随着大批国有部门人员的下岗、个体户逐渐增多,古巴将出现私人中小企业, 或可解决该国剩余劳动力过大、国家财政支出过高的燃眉之急.不过,改革步伐不论能走多远,始终不会偏离社会主义的底线。
美国结
古巴与美国,一海之隔,恩怨百年。
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使古巴的命运从西班牙殖民者交到了变相殖民者——美国的手中。1901年,美国国会通过普拉特修正案(The Platt Amendment),使美国干涉古巴内政合法化,控制古巴政治经济命脉,并在关塔那摩湾建立美军基地。尽管该修正案于1934年废除,但是两国约定,美国保留以租借形式使用关塔那摩湾的权利,古巴不得单方面终止协议。
1959年,卡斯特罗兄弟发动革命,推翻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终结了古巴附庸美国的地位。两年后的1961年4月17日,美国雇佣兵从古巴西南海岸猪湾对古巴革命政府发起进攻,虽告失败,但是打响了美国反古巴政权的第一枪。
担心美国再次来犯的古巴开始向苏联靠拢。苏联在古巴部署的导弹极大刺激了美国的神经,导致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战事一触即发。尽管两个超级大国最终达成协议,各退一步,但是在夹缝中生存的古巴却面临苏式社会主义的灌输及美国长达至今的制裁。
制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严厉程度在小布什政府时期达到峰值:古巴裔美国人回古巴探亲每三年不得超过40日,每日花费不得超过50美元;美国人不得汇款接济古巴亲友,违者监禁10年,罚款百万美元;输入美国的外国面包不得含有古巴黄糖,外国汽车不得配有古巴螺丝;甚至与古巴有往来的外国公司也会受到牵连,进入美国的黑名单;美国学者赴古巴参加国际会议要接受重重审查,古巴官员赴美更是“难于上青天”。
奥巴马上台后,美国对古巴的管制稍有放松,两国关系出现缓和态势。今年3月28日,美国前总统卡特二访古巴。作为1959年古巴革命后惟一访问过古巴的在任或卸任美国总统,卡特呼吁美国结束对古巴的封锁,古巴最高领导人劳尔则表示古巴愿意在平等、不损害国家独立的情况下,与美国就各种问题进行对话。
变革的古巴在内部既要推行经济改革,又要保持政治体制稳定,在外部亟需一个相对良好的大环境,而古美关系就是古巴外交尚未解开的一个结。何以解之?在古共六大上,劳尔对最高领导人任期不得超过两任的承诺向美国释放了些许暖意,但会议时间的选择又带有阵阵寒意——4月17日恰是“猪湾事件”50周年。■
财新实习记者 倪伟峰 记者 周勇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