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周刊1月10日刊 (记者 王和岩)
一个虚拟身份的“舍身救父”网帖,救出了被关押在精神病院十余年的十堰市民郭元荣。戏剧性变化的背后,是信访洪峰和维稳压力下,当地上访者屡屡“被精神病”的现实
2011年1月4日,50岁的郭元荣走出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医院精神科的大门,结束了被关押十余年的生活。这样一幕,十堰市民彭宝泉、陈永刚没有料到。
三天前,那条引爆网络的帖子——“谁救我爸,精神病院关14年!”,正是出自两人之手。他们以郭元荣的“女儿”——郭寒韵(“郭喊冤”的谐音)的名义,声称谁能救出其父,“年方24岁,姿色尚可,至今守身如玉”的她,愿以身相许。通过网络传播和媒体介入,郭元荣很快获得自由。
这样独辟蹊径的灵感,来自彭宝泉等人自身的经历。而这背后,是信访洪峰和维稳压力下,湖北十堰并非零星个案的上访者“被精神病”的现实。
虚拟的“舍身救父”
郭元荣,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建设局干部。过去的14年,他三次被竹溪县公安局强制送进十堰市茅箭医院(现十堰市精神病院)。此番出院,距离上次被强制送治,整整过去了11年零7个月。
精神病院的十多个春秋之后,让郭元荣不再奢望出院回家。然而,一个网帖让一切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
2011年第一天,网络论坛“天涯杂谈”上出现了一个“谁救我爸,精神病院关14年!”的帖子。发帖人“郭寒韵”称,1994年,郭元荣曾揭发单位领导城建局长刘喜洲的经济问题,并对当地调查处理结果不服,不断向相关部门揭发检举,结果在1996年被竹溪县公安局送往茅箭医院精神科“强制治疗”,一关就是14年。多年来,家属屡屡和医院交涉,想接其回家均未成功。
“郭寒韵”“舍身救父”的帖子引发众网友关注,点击量很快超过了10万。同时,多个网站论坛及名人微博均有转帖或介绍,茅箭医院接到了多家媒体和众网友的电话。
各方压力之下,1月4日上午,茅箭医院为郭元荣匆匆办理了出院手续。郭元荣和前来接他的弟弟和儿子,一起回到竹溪县老家。
“郭寒韵”的创造者——十堰市民彭宝泉和他的朋友陈永刚则表示,只因救人心切,不得已出此一招。“我们只能虚构一个女孩‘卖身救父’这样一个情节,引起媒体和网民的关注。”
郭的家人向媒体表示,将就郭元荣被关精神病院十多年一事,向竹溪县有关部门索赔。而竹溪县委宣传部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郭元荣是因“精神病”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不是“打击报复”,不存在赔偿的问题。
邂逅在精神病院
彭宝泉和郭元荣相识,缘于半年前两人在精神病院的邂逅。
2010年4月9日,彭宝泉因拍摄访民上访过程被十堰市警方送进茅箭医院。
那一天,因为遭遇强制拆迁,以及对公司改制存在“侵吞国有资产”不满、连续上访七年无果的十堰市五交化公司职工,到十堰市宏正大酒店向湖北省委巡视组反映情况。彭宝泉和报告文学作家邓复华及十堰市粮食局职工吴祖华应约前往现场,用相机、DV拍摄。
上午10点多,彭宝泉等人被警察带上警车,押到人民路派出所。是夜,他们被送到十堰市中医院精神病专科。因医生拒绝接受,又被送到茅箭医院精神科。
在病房二楼的兴奋室,里面有11个人。“特别恐怖,鬼哭狼嚎的。其中有个精神病人手脚被绳子捆绑着,没穿鞋,一个劲嚎叫,护工拿着鞋子抽他的脸。” 彭宝泉回忆说。
第二天早晨,彭宝泉对医生说自己没病,医生则说,“看样子你病得不轻”。发现这里“越抗争下场越惨”的现实后,彭宝泉选择了暂时妥协,不得不每天服用一种叫“氯氮平”的药物,上午两颗,下午五颗。
“吃后整个人头重脚轻,晕晕乎乎,心跳得特别快,感觉很虚弱,口很干。”彭宝泉说。因为担心病人烫伤自己,病房区没有开水,只有一小桶温水,彭宝泉干脆直接凑到水龙头上喝自来水。在这样的病房里,彭宝泉认识了被关长达十余年的郭元荣。
接触中,彭宝泉感觉郭元荣很正常,思维清晰。“当时感觉有点欣慰,里面住着正常人,不孤单了。”郭元荣告诉彭宝泉,他曾当过十年老师,后来调入建设局工作,因举报局长,后来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已经呆了十多年。
彭宝泉问他想不想出去。郭元荣说,他进来这么多年,与爱人离婚了,自己也习惯了。工资、福利单位上还在发,住院费县里出,只是感到对不起儿子。他还说,很想吃一碗十堰的馄饨。
这样的回答让彭宝泉很意外,“十几年的关押,把人都驯化了。他已经从失望到绝望,最后只能适应。”彭宝泉说,当时就下定决心,如果自己能出去,一定要尽最大力量把他救出去。
但是两人接触过两三次后,郭元荣再也没来过彭宝泉的病房。医院开始限制彭同其他病友接触,连饭都直接送到病床前。当时,有护工告知,彭宝泉等人“被精神病”事件已引起外界关注。
彭宝泉后来得知,医院将其诊断为“偏执型精神障碍”。不过,实际上他心思极为缜密。就在2010年4月9日被带上警车之初,彭宝泉就给自己的朋友、湖南知名网友张洪峰通报了情况。
当晚,张洪峰电话联系不上彭宝泉。“我觉得有问题了,赶紧打听。”很快,消息反馈回来,彭宝泉已经被关进精神病院。随后,张洪峰在自己的博客中披露了这一消息。不到一小时,他的手机被各路媒体记者打爆了。
次日,彭宝泉因为拍摄访民上访被关进精神病院的事情,在各媒体和网络上“全面开花”,大批记者迅即云集十堰采访报道。几天后,十堰官方决定放人。
2010年4月15日,有关部门称要召开新闻发布会,守候在医院门口的记者们纷纷前往。几乎同时,彭宝泉等人被“悄悄放了出来”,记者们没有采访到彭宝泉等人出院的情景。
“郭寒韵”——“郭喊冤”
虽然只在精神病院中呆了三天,但彭宝泉终身难忘。出来后,他跟郭元荣的妹妹郭巧云取得了联系。起初郭家人并不积极,也不愿接触媒体。多年努力无果,让他们失去了信心。
“我们跟郭元荣有相同或相似的遭遇,我们两个都是媒体和网友救出来的,这样的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彭宝泉说。
2010年七八月间,彭宝泉和他的朋友陈永刚在“天涯杂谈”论坛里用“彭宝泉”实名发表了“竹溪干部疯人院10多年度春秋”的帖子,讲述了郭元荣的遭遇,但由于缺乏证据,信息也不准确,“帖子点击量不高,没什么反响。”
进入12月,由于取得郭元荣亲人的信任,他们获得了更多证据材料,例如竹溪县公安局当年抓郭元荣到收容所的回执、公安机关对郭元荣强制治疗的通知等。最关键的是2001年12月17日茅箭医院精神科写给竹溪县公安局长的一份信,其中称,公安局送来的郭元荣关押多年,欠医疗费2万多元,让公安局交钱领人。
这些资料让彭宝泉和陈永刚有了底气。之前的维权经历中,法律途径“基本上行不通”的经验告诉他们,必须另辟蹊径。陈永刚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把他妹妹和儿子身上有效的元素,集中起来塑造一个女儿的形象,参考“卖身葬父”古老典故,虚拟了一个“女儿”舍身救父的故事。而“郭寒韵”之名,则来自“郭喊冤”的谐音。
陈永刚起草好帖子,两人修改后,在2011年元旦上午11点多,在“天涯杂谈”上发帖,之后又陆续将相关证据也发布出去。
此后,他们一直在盯着网络看,到午饭后即有不小反响。到了晚上,网友的评论和点击已经势不可挡。当晚,就有记者打电话了解此事。之后,各路媒体纷纷进入十堰采访。
并非个案
茅箭医院政工科吕科长告知本刊记者,1996年11月,受公安机关委托,当时的茅箭医院精神科为郭元荣做了司法精神病鉴定。当年11月27日出具的鉴定结果为: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无责任能力;次日,郭元荣入院。
之后,郭元荣曾三进三出茅箭医院。依据吕科长提供的三次入住院时间表,14年间,郭元荣在精神病院外面的时间累加起来只有1年半。第三次入院是在1999年8月13日,此后直到2011年1月4日,郭元荣未离开茅箭医院半步。
吕科长承认,郭元荣三次入院都是公安机关送来的,但经过郭元荣的妹妹郭巧云的同意。按照医疗流程,家属或监护人、民政部门、公安机关,都可以送治精神病患者。吕科长说,只要家属或监护人办理相关手续即可出院,他否认郭元荣出院必须经过公安机关同意。
而郭元荣的弟弟则对《新民晚报》记者说,前两次大哥能出院,是年迈的母亲当街“拦轿喊冤”争取来的。
其后,竹溪县委宣传部一位俞副部长对《东方早报》记者表示,郭元荣因精神病被送进精神病院是“铁打的事实”,公安部门将其送到精神病院“程序合法”,不是打击报复。郭被接回家后,政府与其家人并未谈判,郭家属提出的赔偿更是“无从谈起”。
不过,郭巧云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网帖出来后,1月3日上午,竹溪县公安局、建设局、信访办的人找她谈判,说同意放人,但她担心郭元荣出来后会不适应社会,生活不能自理,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处理好他的待遇和赔偿问题,结果双方谈崩了。
尽管有关郭元荣的问题官方和民间各有说法,但十堰当地的精神病医院“收治”政府送来的上访者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解救郭元荣之前,通过自救获得自由的彭宝泉还解救过两位名叫金汉艳、金汉琴的姐妹。他们上访多年,后被关进精神病院长达200多天。
茅箭医院政工科吕科长称,在彭宝泉事件出来之前,他不知道医院里还有上访者。但据彭宝泉称,茅箭医院的护工曾对他说,茅箭医院最多的时候曾同时关了十几个上访者。
而据当地精神病医院工作人员透露,当地有三家医院负责接收“治疗”公安机关送来的上访者,分别是红十字医院、中医院精神病专科、茅箭医院。三家医院有所分工,负责不同区县的“精神病人”。自从2010年4月彭宝泉等“被精神病”事件被揭露之后,红十字医院和中医院两家比过去收敛多了,只有茅箭医院没有太大改变。
这位人士透露,在2008年和2009年间,这样情况的“收治”最多。这两年,适逢北京奥运会和60年国庆,是各地应付上访和维稳压力最大的时期。
在彭宝泉看来,如此之多的“被精神病”事件,实际上凸显了地方政府的无能。他们采取高压政策,掩盖矛盾,形成了一条利益链:政府获得了虚假的稳定,医院取得了经济利益。
彭宝泉说,无论是他个人,还是金家姐妹,抑或郭元荣,都是作为个案被媒体曝光,问题才获得解决。如果制度不改变,这种恐惧的生活还会继续,还会有新的人进去。
彭宝泉说,“我看得很清楚,上访是没有前途的。应该废除上访制度,重振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