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5月15日载 5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这是自1991年以来发表的第十部中国人权白皮书。
这次发表的白皮书与往次的有何不同?中国人权事业取得了哪些新进展?相关专家进行了解读。
白皮书体现推进人权事业发展的创新精神
总字数超过两万的白皮书,以大量数据和事实,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权保障以及人权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6个方面介绍了我国人权事业的新进展。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伟认为,这样的行文结构,简单明了,并且更好地与联合国人权公约相契合。
“这既是对2009年以来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成就的科学概括和深入总结,同时,也蕴含了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中国今后将采取更全面均衡发展的方式和途径来推进人权事业的持续发展。”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赵正群如此评价此次发表的白皮书:这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在推进人权事业发展方面的创新精神。
赵正群表示,这10部人权白皮书真实客观地总结了中国在人权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已经成为记录总结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编年史资料,成为书写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篇章。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权保障”单独成章
此次发表的人权白皮书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权保障”单独作为一部分进行阐述,这在多位专家眼中,意义非凡。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中的严峻问题。”武汉大学公益法中心主任张万洪副教授表示,每个人享有良好环境与健康的权利是人权的基本内容,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据张万洪介绍,以前只是在相关文件中有这样的表述,比如《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1995年12月)中就提到:“国家帮助贫困地区……改善生态环境。”
张伟也表示,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保障公民环境权益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加大,公民享有清洁生活环境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公民享有良好生态环境权利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不仅是在保护当代人的人权,更是在保护下一代、下几代中国人的人权。这是专家们的一个共识。
人们对政治生活知情、参与的渠道越来越顺畅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权事业不断发展推进。继“人权”分别庄严载入宪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中国共产党党章之后,党的十八大又将“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赵正群认为,人权事业发展无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之一。
发表了10份中国人权白皮书,制定了两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严格控制并慎用死刑,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被羁押人权利告知、获得律师帮助和方便律师会见、非法证据排除、未成年人特别保护等方面都有重大进步,有关司法领域中的人权保障也包括了更为具体的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说:白皮书的发表,向世界展示了近年来中国在政治建设中人权保障所取得的进步。
谈到公民政治权利保障时,韩大元说:2012年完成的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选举,是第一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充分体现了选举权的普遍性、平等性。在立法方面,中国立法机关越来越多地通过公布法律草案、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保证公众广泛参与立法。
针对公民知情权保障,韩大元表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政府“三公”经费的公开、各级各类新闻发布会的普及、网络社交工具的发展,是近年来公民政治权利、民主权利保障的一大亮点。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人们对政治生活知情、参与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顺畅,有序理性表达正在成为常态。
谈到对我国人权事业进展的最深印象,张伟、张万洪不约而同地谈到人权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对人权教育的重视。
据介绍,目前我国已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人权教育课程,政府依托高校建立了3个国家级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接下来还将建立5个这样的基地。张万洪认为,这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面向大学生、公务员和其他社会群体的人权教育。
![]() |
链接:人民日报原文(PDF版) |
中新网北京5月14日电(记者 张蔚然)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4日发布《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这是国新办自1991年以来发布的第10份中国人权白皮书,也是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权保障”作为单章内容写入白皮书。
参与白皮书文本讨论的人权问题专家表示,无论从体例编排还是从实体内容来看,白皮书都有创新,三大亮点值得关注。
第一,与前9本人权白皮书相比,体例编排有创新。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赵正群表示,以往的白皮书是以比较特定具体的人权保障实况为线索,展示人权事业进展。如列举“生存权,政治权利,经济、文化与社会权利,少数民族权利,残疾人人权保障等”,新白皮书在以具体权利为线索的基础上,将近年来中国人权事业进展概括为六大部分,即“经济建设中的人权保障、政治建设中的人权保障、文化建设中的人权保障、社会建设中的人权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权保障、人权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这种划分更加科学简洁,也蕴含了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国将采取更加全面均衡发展的方式推进人权事业。”赵正群说。
第二,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权保障”写入白皮书。白皮书称,中国基本建立起保障公民环境权益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公民享有清洁生活环境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公民享有良好生态环境权利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武汉大学公益与发展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张万洪介绍,以前的白皮书中不乏对“生态环境”的表述,如1995年发表的《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提及“国家帮助贫困地区……改善生态环境”,但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权保障”作为单章内容写入白皮书,具重要意义。
“中共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新高度,也对人权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张万洪说。
他认为,环境权跟其他人权内容一样,不是孤立的,至少涉及到政府信息公开、公正司法、获得法律援助、媒体监督等基本权利。环境污染导致的纠纷和冲突已成为严峻社会问题,部分群体的环境健康权利受到侵害。在获得司法救济、政府信息公开、参与公共决策等方面,一些地方政府未能领会、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相应的人权保障机制,应继续强化法律实施、事前预防与事后救济。
第三,在实体内容上,“政治建设中的人权保障”、“文化建设中的人权保障”所涉内容更加充实,体现出中国所加入国际人权公约的要求。
在“政治建设中的人权保障”章节中,白皮书总结了中国完善保障各项人权的法律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基层民主,推进司法领域人权保障,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等政治权利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
赵正群认为,上述内容都在努力体现国际公约的要求,在保障公民人身权、获得公平审判等具体制度设计上,尤其能看到明显进展。
在“文化建设中的人权保障”章节中,白皮书介绍了中国公民宗教信仰有关情况,透露中国有宗教教职人员约36万人,依法登记并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达到14万处,宗教团体已达5500个,各宗教的教务活动有序开展。
“政府以积极主动姿态发布信息,有助于澄清误解。只有理性、公开的讨论才有助于增进各界对中国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的了解,理解宗教政策的重要作用。”张万洪说。
迄今已发布的10份中国人权状况与人权事业进展白皮书,以及分别与2009年和2012年制定的两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已成为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真实记录。专家指出,既要看到人权事业取得的进展,也要直面不足,补齐短板,积极推进。
长期关注中国法律援助发展的张万洪建议,下一步应完善司法程序,加强刑事司法领域中对嫌疑人、被告人获得有效刑事辩护和公平审判的保障。
“比如,一些地方在看守所设立值班律师或者法律援助律师办公室,加强对被羁押人的及时权利告知和有效辩护,相关经验应加以推广。”他说。
他还建议加强对强势部门的监管,如加强驻所检察官对看守所和办案部门的监督、媒体对被羁押人非正常死亡的监督、公民社会组织对政府建设无障碍设施、消除歧视的监督等。